我问她:“你哭啥?”

她说:“不知道,就是感觉当时若没有找到那个碗,会死掉。

“真会死吗?”我再问。

她摇摇头说:“当然不会。

“其实碗不重要,你只是找一个借口,可以折磨你妈。

你骨子里对她很不满意是不是?”

她看了我一眼,眼神里有对我一针见血的不满,但是她没好意思发作。

其实,包括我在内,大家都很喜欢小鱼。

她性格开朗,为人慷慨,喜欢说话,懂得自嘲,还挺有幽默感。

这是我们眼中的她。

但她自己眼中的自己呢?

“还不如死了”、“活在世上只是给人添麻烦”、“带坏了弟弟”、“胖得像头猪”、“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”、“自残成瘾”,这是她给自己的标签。

而且,她喜欢一再地重复这些负面的自我评价,在我面前,在每一个她认为可能给出她否定回答的人面前。

她不仅自己习惯于纠结,还下意识地想把周围所有人都织进她那张纠结的大网中去。

时间稍久一点,我发现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负面情绪的表达方式。

比如说,别人生病发个烧,会说:“发烧好难受,真希望快点好。

”而她就会在微博上说:“烧烧烧,烧死算了!

她习惯责备自己、惩罚自己,好像这样一来,心里的某种东西才能释放出来。

这样一个女孩,说心疼确实会心疼她,说烦也真的想打她。

当听到她那“100个耳光”的故事时,我实在忍不住要点破她愚蠢的骄傲。

我以前听心理老师说过,青少年的自残,是因为心里有更巨大、更无法言说的痛苦,而ròu体上的疼痛,可以让这些痛苦得到暂时的释放。

而小鱼的自残,不仅是身体上的,还是在心理上,她不断地自己贬低着自己,明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差,却通过这种贬低,来获得一种自毁式的平衡和满足。

自己这样惩罚自己,却同时在渴望着别人的救赎,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?

我知道她的家庭给她多少伤害,也知道,她有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